和君集团联盟企业和度咨询

品牌策划+管理咨询+咨询式培训+企业大学

咨询热线:13331867909

和度咨询

“企业大学”的角色诘问

和度新闻  信息发布:admin  发布时间:2020-06-04

 

“企业大学”的角色诘问
 
  正如不少学员反映的“培训课程缺乏针对性,与日常工作结合得不够紧密”。通用性较好、针对性较弱是国内各类企业大学的一大“通病”。导致这个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国内严重缺乏训练有素的课程开发专业人才。随着中国企业的快速成长,企业大学的建立和发展开始进入高潮期,然而,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企业培训课程开发专业化程度还不是很高
 
  窗明几净、宽敞舒适的阶梯教室;各种外界都看不到的顶尖一流学习设备;来自耶鲁、哈佛、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和麻省理工等著名学府的教师;形象生动、耳目一新、富有创造力的授课内容……如此吸引人的课程并非出自哪所顶尖商学院,而是来自于一家企业自办的大学。
 
  能够花这般心思经营一所企业大学的公司势必不简单,它就是在全球拥有数不尽粉丝的苹果公司。创建这所被学员赞扬为“连厕所里的卫生纸都非常赞”的企业大学,苹果的目的自然不仅仅是为了培训员工。苹果大学有着自己的“野心”。
 
  据知情人士透露,苹果打算将苹果大学计划推广到中国,以长期巩固自己在中国的商业地位。苹果副总裁兼苹果大学校长祖尔波多尼(Joel Podolny)目前正在物色合适人选以担任苹果大学中国校区校长。
 
  事实上,像苹果大学这样的企业大学,对中国而言已经不再陌生。中国企业大学每年以新开200多所的速度在递增,几乎相当于每一个工作日就会诞生一所企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执行院长王红新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预计,2019年中国企业大学的数量有望超过3000家的传统大学规模。
 
  统计数字非常美好,但中国企业大学的建设现状又是怎样的呢?美国模式的企业大学就真的可以成功移植中国吗?企业究竟为什么创建企业大学,又该如何去创建和运营企业大学呢?当中国企业大学进入第三次浪潮,这一系列的问题值得国内外众多企业家和商学教育人士深思。
 
  苹果大学的“野心”
 
  在苹果工业园内一个名叫“城市中心”的建筑群里,学生们在经过精心设计的“苹果系”教室中听着教师们用着不同于商学院的方式分析苹果的设计理念和企业文化。
 
  和其他许多企业大学不同,苹果大学的培训常年开课。设计和教授课程的教学人员都是全职,其中包括教师、作家和编辑。有些教学人员来自耶鲁、哈佛、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和麻省理工等大学,有些人在自己的学校保留教职,同时又在苹果大学授课。
 
  然而,苹果大学的课并不是普通人都能上的。首先,你得是苹果的员工。其次,你需要去内部网站上登记,这些课程都是根据不同员工的职务与背景量身定做的。比如其中有一门课专门向新近收购公司的创始人开放,教他们如何平稳地将原公司的资源和人才融入苹果。
 
  设计苹果大学这一项目的乔伊·波多尼也是大有来头。他曾经是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院长。而选择这位鼎鼎有名的商学院院长领导苹果大学工作的人,正是已经去世的苹果前CEO史蒂夫·乔布斯。
 
  兰迪·尼尔森是“苹果公司的沟通”课程的教师之一,他来自皮克斯动画工作室。
 
  在沟通课上,尼尔森放了毕加索“公牛”的幻灯片,那是毕加索在1945年底,于一个月内画出的11幅公牛图案。早期阶段的公牛有口鼻、肩膀和蹄子,但是随着一次次的再创作,这些细节渐渐消失了。最后的图像是曲线构成的形状,但仍让人能看出是一头公牛。
 
  “经历一次次再创作,直到你能把信息以非常简洁的方式传达出来,苹果品牌,乃至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这样。”一位听过这门课程的人回忆。
 
  乔布斯创立苹果大学的目的是向员工灌输苹果的商业文化,并传授公司的历史,特别是公司的发展和技术经济的变革。课程并非必修,只作为推荐课程,但是吸引新雇员来听课从来就不成问题。
 
  而这样的苹果大学也即将登陆中国。如果说乔布斯在创办苹果大学时的初衷是希望员工可以通过苹果大学更清晰地了解苹果的企业文化与运作模式,并获得一些专业的指导。那么,苹果的现任CEO库克要把苹果大学带到中国就不仅仅只是企业文化的传播。
 
  库克访华期间与中国员工开会时表示,中国苹果大学的目标是为让中国员工了解公司的“传统和文化”,不希望美国和中国分部之间存在文化鸿沟。
 
  这样的表达多少有些“冠冕堂皇”,而更多业内人士将此番话语解读为:苹果公司对于中国市场的野心越来越膨胀,它对在华销售的突飞猛进并不满足,还要继续扩大在中国的影响力。
 
  如果如传闻所言,苹果大学登陆中国,将是苹果企业大学的第一个海外落脚点。目前苹果在中国大陆的零售店有12家,还有几家办事处,总员工数量约5000人。根据库克的说法,零售店的数量在未来两年可能会达到50家,这说明苹果在华聘用的工作人员有可能突破两万。那么,这么大规模的人员该怎么管理,如何高效地管理,这肯定在库克的考虑范围之内。
 
  从长远角度看,行业人士分析,这不仅仅是一座宣传苹果企业文化的企业大学,同时它的另一个使命就是减少在华代工厂的变动性。
 
  中国不仅仅有巨大的消费者市场,而且还是苹果最大的代加工产地。对苹果而言,中国这块阵地就像是它的摇钱树一样,一旦这些代加工厂发生了什么毫无征兆的情况,要想在短时间内找到替代者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样的情况是苹果公司最不愿意看到的。将苹果大学的第一个海外落脚点开设在中国,也有助于传递苹果在产品生产上的需求,在沟通上、执行力上将会更加有效,进而扩大苹果在华的产品融入度,将苹果不一般的用户体验宣扬到极致。
 
  办学冲动
 
  “目前80%的世界500强企业拥有或正在创建自己的企业大学,其中美国企业大学的数量在2010年首次超过了传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执行院长王红新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然而,尽管我们看到拥有企业大学的大多是业绩卓越的公司,但并非所有的世界500强都有企业大学,更不是成立了企业大学,公司的业绩就能获得想当然的增长。
 
  一些人看到GE克劳顿维尔、摩托罗拉大学等的成功,就萌生创办企业大学的冲动;而忘记了早在1927年,通用汽车就成立了GM设计与管理学院,却依然没有摆脱之后破产重组的命运。
 
  既然如此,企业大学为何还能得到众多企业的热捧,甚至形成一股潮流呢?王红新认为,就在上世纪5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默顿·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最早提出“学习型社会”的雏形。他指出,收入的提高主要不是来自资本积累,而是来自技术进步,即学习如何将事情做得更好。这个思想不断被演绎、完善,并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70年代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目标正式提出,从此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个人、学习型社区等提法大行其道。
 
  “企业大学因其职业启蒙和创新孵化功能已经越来越被看做是"学习型社会"的标签之一,因而发展迅猛。”王红新如此解释。由此可见,企业大学只是一种工具,而非目的。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企业大学—克劳顿维尔管理培训中心之所以享誉全球,这与其著名CEO杰克·韦尔奇密不可分。这位将GE由200多亿美元带到上千亿美元的传奇人物,自1981年上任伊始,就对克劳顿维尔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20年间200多次的亲往授课,每年高达10亿美元的投资……
 
  那么,杰克·韦尔奇为何对克劳顿维尔如此情有独钟?它到底给GE带来了什么?
 
  资料显示,虽然在杰克·韦尔奇上任之时,GE已是全美排名前十的大公司,但是,其涉足的业务繁杂,良莠不齐,衰败之迹隐现。在此状况下,韦尔奇提出了著名的“数一数二”战略,对达不到要求的业务进行整顿、出售—“必须经营可掌控的生意,才能实现业绩的持续增长”。
 
  在变革开始的最初两三年里,他遭遇了来自公司内部的巨大阻力。在一系列广受非议的事项中,投资克劳顿维尔管理培训中心也名列其中。然而,韦尔奇并没有放弃,他下决心改变人们的思维习惯,坚称“卓越的公司至少要在环境上体现出某种卓越来”,并将克劳顿维尔改造成一处环境优美的所在。事实证明,这一开放的沟通平台对培养变革的支持者与执行者,以及此后消除内耗,各业务间共享知识、协同作战发挥了重大影响。
 
  “企业大学和传统公司培训是不一样的,传统培训是分散的,并且适合所有员工的个人发展。企业大学更加集中,更加定制,提供一些侧重点,更加聚焦一些培训项目,整个学习目标和战略相挂钩的,在塑造企业文化里面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麦肯锡中国领导力学院副总经理徐莉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在徐莉看来,企业大学真正的目标不仅局限于短期业务需求,是着眼于整个组织能力建设。
 
  “我相信比较多的企业大学在开始时的目标是培养一流的骨干,解决紧急的业务问题。这个完全没有错,在公司企业大学筹备初期,甚至运营前面几年时间内,这个目标都没有错,是非常必要。”徐莉指出,“但是随着企业大学不断完善和水平提升,应该将目标转向支持业务发展、领导力的提升,以及员工的综合性学习和发展。”
 
  中国遍地开花
 
  就中国企业大学而言,尽管发展时间不长,但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广袤的土地上遍地开花。
 
  王红新向记者摆出了这样一组统计数据,“中国企业大学每年以新开200多所的速度在递增,几乎相当于每一个工作日诞生一所企业大学。”王红新预计,2019年中国企业大学的数量有望超过3000家的传统大学规模,并且,从目前发展速度看,这一时间点将会大大提前。
 
  “在中国大陆,企业大学的热潮已远远超乎各界的预期和想象。”正如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创新育成中心执行长、美国芝加哥知识系统学院客座教授廖肇弘曾经说的那般,如今在中国,一般只诞生于名企的企业大学甚至蔓延到了县城。2012年4月,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首家企业大学—金润万家企业大学成立;2013年8月,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首家企业大学—福庆企业大学成立……
 
  那么,那么多的企业大学都名副其实吗?
 
  不少调查显示,中国企业大学尽管数量众多,看起来很美,但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
 
  首先,一些企业在建立企业大学时,其初衷并非要为公司的整个战略服务,而是另有私利。这些企业将建设企业大学当成又一生财之道,通过企业大学的名义申请更多的企业预算。
 
  同时,不少已经建立企业大学的企业也越来越发现,企业大学在设想阶段的确不错,然而真正开始运转起来远不是那么回事。最终,有的企业大学成为“鸡肋”。
 
  “那些只是换个招牌名称,职能却没有任何变化的企业大学,我们称之为"伪企业大学"。”海信学院副院长谷云盛说。
 
  曾有参与过企业大学建设的人士透露:“珠三角的一些企业学院,实际就是以前的企业培训中心,它所发挥的功能和培训中心是一样的,仅仅换了个名字,其实还是新瓶装旧酒。”
 
  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发布的《中国企业大学成熟度评估报告》显示,国内企业大学的建立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况,许多企业大学匆匆上马,结果空有“企业大学”的帽子,而无实质发挥企业大学的功能。
 
  “有相当比例的企业在管理体系尚不完善之下,就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大学,但与传统的人力资源和培训中心的作用并无二致,也未认识到企业大学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源源不断地投入,缺少长期规划,一旦经济放缓或是业务受阻,企业大学就成为预算削减的首要对象。”王红新一语中的。
 
  另外,王红新还指出了目前不少国内企业大学的一大“通病”,“企业大学与公司战略融合不够,培养计划与组织目标脱节,容易边缘化,将制约企业大学的纵深发展。”
 
  背后问题颇多
 
  在国内企业大学中,不少是参照美国GE公司的模式,以管理类课程为主,有些则是涵盖了技术和管理类课程。跨国大型企业多是将其全球通用的课程与本土实际相结合,应用于国内员工培训;而本土企业大多倾向于与管理咨询公司、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开发课程,或者直接从外部引进品牌培训课程。相比之下,跨国企业更强调分享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注重长期效果;而本土企业则更注重培训课程的实用性。
 
  这样的特点就导致创办企业大学的一个非常大的难点—众口难调。
 
  正如不少学员反映的“培训课程缺乏针对性,与日常工作结合得不够紧密”。通用性较好、针对性较弱是国内各类企业大学的一大“通病”。导致这个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国内严重缺乏训练有素的课程开发专业人才。随着中国企业的快速成长,企业大学的建立和发展开始进入高潮期,然而,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企业培训课程开发专业化程度还不是很高。
 
  因此,如何根据培训需求设计开发出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如何创新性地开发出独特的品牌课程,就成为国内企业大学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业内人士认为,解决办法之一就是加强企业大学与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尽快开展这方面的相关培训项目,以弥补课程开发专业人才的缺口。
 
  同时,对比国外一流企业大学的最佳实践,国内企业大学比较欠缺的环节是培训教程的评估。业内人士认为,对课程培训效果的评估应该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在微观层面上,评估每个培训项目的效果,包括对课堂效果的评估、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估、对行为转化效果的评估等几个层次;其二是在宏观层面上,评估企业大学对组织的贡献,这方面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缺乏业内公认的、定量化的评估指标。国内很多企业大学大多停留在对定性评估指标进行定量化描述的层面上。
 
  另外,不少企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办企业大学,就是想培养一批掌握行业信息和技术、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综合管理能力的优秀人才,使之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制胜关键。但如何才能做到培训课程的有效落地呢?
 
  目前,国内企业大学有的要求学员在课程结束后写培训总结和心得体会,通过交流会、组织学习小组与其他同事分享培训收获;有的则要求学员完成指定的项目。然后,之后就没有然后了……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造成这一局面的背后是缺乏系统的跟踪手段,学员具体执行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级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
 
  成立于2001年的卡特彼勒大学便是一个很好的正面案例,该大学在荣获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颁发的2005年度最佳企业大学奖时,主要获奖理由之一就是其在成果落地跟踪方面的卓越表现。卡特彼勒大学强调,在公司范围内采用一致性的成果落地评估方法,切实做到在关键流程中将培训评估制度化,公司还要求所有全球性的培训项目都必须做出投资回报率的评估。
 
  第三波浪潮
 
  “如果把海信学院的成立作为中国本土企业大学成立标志的话,企业大学走到现在已有16年的历程。”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院长谷来丰表示,在这16年间,中国企业大学发展经过两次非常大的高潮。“一次是1998年,以家电行业的企业为代表纷纷成立自己的企业大学,主要是学习国外的标准。另一次高潮在2008年左右,许多互联网企业开始成立自己的企业大学,而且引入很多学习工具和方法,包括移动学习等。”
 
  在谷来丰看来,中国企业大学已经迎来了第三波高潮,筹建企业大学将进入越来越多企业的规划。
 
  那么,在第三波发展浪潮中,中国企业大学将呈现怎样的特征呢?
 
  “主题的拓展是企业大学下一步发展的趋势。”格略心理管理研究院院长郭金山告诉记者,“主题的拓展需要企业大学越来越关注人力资本的健康和幸福。”
 
  而中国企业大学需要做的第二个突破便是“边界的突破”。郭金山表示,“我们企业面对诸多利益相关者,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冲突预期,基于价值链开放学习平台是企业大学下一步发展的方向。”
 
  第三个发展方向便是由内而外。郭金山认为,“让中国企业屹立于世界强者的队伍,就需要中国企业大学逐步输出中国的标准,中国的思想,中国的管理工具。”正如苹果大学布局中国,中国的企业大学也可以向外输出。
 
  而对于第四个发展趋势,郭金山认为,中国企业大学应该更关注前瞻的引领。“企业大学也许有一天将成为企业的创新智库。企业大学对于中国企业的发展可以有更多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引领的空间”。
 
  可以说,中国企业大学正在朝着注重数量的1.0阶段向着注重质量的2.0阶段迈进。

您的项目需求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