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两会”,比以往的时候来的更晚一些。
年初的新冠病毒疫情席卷全球,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内需求和生产骤降,投资、消费、出口均受到明显冲击,其中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受冲击最大,医药医疗、在线办公等行业受益,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疫情引发了公众对于疾病、健康、生命的再认识。境外抛出的“群体免疫”、发生的养老院老人大逃亡、养老院出现群体感染等充斥于耳;我国在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亦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危机是最好的老师。本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康养产业的痛点:
第一, 公众对于健康管理的理念还存在偏颇。公众对于传染病防治的认识不足,一方面对传染病满不在乎,甚至肆意流窜干扰疫情防控工作;另一方面过于紧张,滥用药物和保健品。正确恰当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能力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
第二, 健康
管理的场景仍然停留在医院。疫情从爆发到被控制,医务人员是首要功臣,医院依旧是疫情防控的主战场,这和17年前防控SARS是何其相似。与此我们看到的是,大数据和智慧平台等系统在疫情爆发初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社区医疗和社区健康并没有预想中的那样“能打”。
第三, 应急准备不够充分。疫情暴发初期各方面都没有准备好,甚至手忙脚乱;呼吸、重症、感染相关的专业医护紧缺,养老护理人员极度缺乏;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的呼吸机、防护服、口罩、基本消杀等物资储备不足,特别是早期由于疫情急速扩张和春节休假因素叠加,形势更加严峻。
第四, 养老机构收入下滑,运营压力增加。疫情爆发后,养老服务机构全面实施封闭管理,拉升养老服务机构的床位空置率。口罩、消毒剂、手套等物资成本压力骤升;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多数来自农村或外地,而由于疫情的演化,联防联控,封村封道,很多人员春节回家不能如期返程,在岗的养老护理员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精神压力非常大。
在疫情后的记忆期,人们普遍关注生命、健康、安全如何保障?我们对于健康和保健是否真正理解到位?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召开两会,“健康、医疗、养老”无疑将会成为会议关注的重点。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 疫情对健康服务方式的影响,聚焦于服务体系的整体化。本次疫情爆发以后,老百姓对看病就医的观念发生深刻改变。短期来看,综合医院和诊所患者大量减少,具有诊疗疑难杂症的三甲综合医院优势更加突出,而对于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传染病防控,将更加强调社区医院的作用,其中社区健康档案、信息大数据整合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分级诊疗、联防联动、医学健康科普也将得到进一步推动。
二、 疫情对医疗机构的影响,聚焦于互联网医疗服务形式。互联网医疗大显身手,疫情期间爆发式增长,今后可以预见互联网医疗将会加速发展,线上线下进一步融合,优质医疗人才价值继续攀升,医疗的地域和空间界限更加模糊;中国老百姓对中国的医疗技术认可度明显提高,中医在防疫过程中引发关注,国内医疗自信显著增强。
三、 疫情对养老机构的影响,聚焦于养老机构的安全稳定运营。养老业以及医养结合机构经受住疫情考验,“安全”性得到社会的认可,养老服务的“中国模式”由萌芽加快走向成熟;着眼刚需养老、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服务机构的稳定性和抗风波能力再次得到验证;中大型养老机构在防控中的优势得以体现,小型养老机构在疫情面前略感无力,未来产业整合可能加剧;机构养老面临疫情,通过严防死守可以“硬杠”,然而社区居家养老业态由于护理人员缺失、场地条件不足等种种原因,大批量“沦陷”,进入停滞状态。
四、 疫情对养老相关产业影响,聚焦于产业赛道的整合和选择。养老机构封闭期间与外界隔绝,对延伸服务能力和范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老年用品、老年营养、老年文娱,多元业态整合将是今后业内的热点话题之一,这些以前散落于其他产业的细分领域可迎来一波整合的机遇期;健康旅游业和海外医疗受到致命冲击,损失惨重;康养基地、旅居养老、候鸟式康养和养生保健等业态要么挺过寒冬,要么需要重新思考产业定位布局。